前言
近年来,各类医美整形的广告随处可见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对医美整形的接受程度也逐渐提高。“爱美之心人皆有之”,人们注重自己的外表、形象无可厚非,但随着医美整形之风的盛行以及整形市场的鱼龙混杂,由此产生的医疗纠纷等问题也接踵而来。
现实中,医美整形已成为纠纷的高发区,大多数整形者在维权中面临着举证难、鉴定难等问题,一些医美机构更是推卸责任拒不提供相关材料,或者直接“拖延”了之。
医美维权难在哪里?如何理性辨别医美广告宣传?如何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?近日,北京恒略律师事务所白佳冉律师在接受《中国妇女报》采访时,给出了自己的建议。
美丽的“代价”
报道中我们了解到维权者小陈的遭遇,事情还要从两年前说起,2022年小陈在逛街时接过了美容院递来的传单,99元可体验多个美容项目,体验过后,小陈觉得还不错便在店里办了会员卡。 从此,小陈时不时都会定期到店里消费,也因此与美容师晨晨慢慢熟络起来,就像朋友一样。 直到2023年末的一天,小陈在美容师晨晨和伪装成顾客的“托儿”天花乱坠地洗脑下,决定尝试做一款注射类的医美项目。但听到这个项目需要12万元的价格时,小陈还是犹豫了,连忙推辞想再考虑一下。可是销售人员似乎怕小陈离开,于是寸步不离地跟着小陈,哪怕去厕所都有人跟着。 最终,小陈没能抵住销售人员的“威逼利诱”,在对方的指导下,一步步地开通花呗、信用卡,最终凑齐了医美注射项目的8.8万元。 小陈回忆做医美项目的地点是个陌生的封闭房间,注射时小陈没有看到注射材料包装,也没有签署知情同意书,甚至没有术前消毒……回想起当时医护的不规范操作,小陈不免感到后怕。 做完项目的第二天,小陈感觉脸上并没有什么变化,反倒是嘴唇红肿而且眉骨、太阳穴还青紫疼痛。在意识到不对劲后,小陈马上联系医美机构索要发票和病历,但却遭到了反复搪塞,小陈意识到自己被骗了,她决定开始维权。 但真正踏上维权之路,小陈才发现她手中的“底牌”比想象中更少。出于对朋友晨晨的信任,她没有怀疑便来到陌生机构消费,可机构正是利用了这一点,没有给他留下任何证据。
“艰难的维权” 让小陈“上钩”的是经典的“办卡套路”。根据网络上多名消费者的反馈,“低价体验卡”只是诱饵,在消费者进入医美机构后,咨询师只会推销价格更高昂的医美项目,不掏钱很难脱身。 考虑到仲裁与诉讼的时间和金钱成本,很多消费者在遇到医美纠纷时,会不由自主地选择质问、争吵等激烈的方式与医美机构解决纠纷。 对此,北京恒略律师事务所白佳冉律师表示:“这种方式不太可取!一些医疗美容机构会有一套成熟的应对消费者维权的策略,在沟通时如果没有做好充分准备,消费者很容易落入语言陷阱,在后续的维权中处于不利地位。” “医美维权的重点是要保留证据,证明自己的诊疗经历。”白佳冉表示,“如果是合同类的纠纷,消费者需要保存好合同、转账记录、医疗美容机构开具的发票等。如果消费者在医美项目中受到人身损害,那么就需要及时去实施机构封存病历并整理相关证据,比如与机构沟通的微信聊天记录或语音通话记录、整容前后的照片等影像资料,再结合自身情况向医美机构维权。” 《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》明确规定,美容医疗机构必须经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并获得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》后方可开展执业活动,对负责实施医疗美容项目的主诊医师也有着严格资质规定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》也明确规定,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,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执业活动,没收违法所得和药品、医疗器械,并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的罚款,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,按一万元计算。 白佳冉建议,消费者可以主动要求医疗美容机构出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,核实医护人员资质,在进行医美服务时,留存签订的手术知情同意书与相关合同,以便发生纠纷后有效维权。
在咨询律师后,小陈重新前往医美机构搜集证据,凭借着与客服人员间的录音证据与索要来的简陋病历,她成功从商家手中拿回了退款。 到此小陈的维权事宜基本结束了,但是直到现在小陈都不知道他们给自己注射的到底是什么。 点击链接跳转《中国妇女报》阅读原文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FM7QXv1pk1BH-p87WlN5Yg
恒略律师提示广大消费者:在进行医美整形前要认准正规有医美整形资质的机构和医生,不要轻信所谓的朋友介绍。在国家卫健委官网的“医院执业登记”和“医卫人员”查询入口,可以查询到医院和医生是否具有相应资质。对于使用的药物,正规药品都有国家药品监管码,可登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进行查询。